7月31日,中央社会工作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“四个100”先进典型名单。国网杭州供电公司“点亮玉树”项目获评“最佳志愿服务项目”。这份荣誉,是对十五载跨越六千里云月、从点亮一盏灯到温暖无数心的最好见证。
2011年,青海玉树“4?14”地震后的次年,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员工陈雄从媒体上得知,玉树偏远村小的孩子们,依旧在昏暗的帐篷里晨读。“我们能做点什么?”这个朴素的疑问,像一颗星火,点燃了“点亮玉树”项目的初心。
作为光伏产业重要基地,浙江有技术、有力量。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迅速响应“关注玉树无电学校?点亮孩子心灵之灯”行动,志愿者们克服高原反应,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,将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稳稳送抵玉树。当6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在曲新村小成功投运,震后玉树第一所无电学校彻底告别了黑暗。此后,团队持续发力,累计为13所无电学校援建光伏电站。2014年11月,上拉秀乡寄宿学校光伏电站通电,标志着玉树藏族自治州实现“校校有电”。如今,国家电网的铁塔早已在高原挺立,大电网的温暖之光不仅驱散了物理意义上的黑暗,更在孩子们心底播下了名为“希望”的种子。
“点亮电灯”只是起点,让孩子们心中的求知之“灯”同样明亮,才是更深的牵挂。正如当时玉树藏族自治州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李海贤所说,通电解决了设备运行的问题,但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资源,仍是制约孩子们成长的瓶颈。为此,项目团队联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等力量,启动了两地师资深度交流计划。2012年,二十余名玉树师生受邀赴杭州研学一个半月,这场旅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。孩子们第一次坐上飞机、第一次看篮球赛、第一次触摸现代化设施,老师们则沉浸式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。与此同时,“空中课堂”覆盖了玉树58间教室,600余名高原教师通过培训更新了教学思路。“杭州好美,大莲花体育馆真漂亮,长大后我也想来这里生活。”2023年“绿色亚运探访营”里,隆宝镇寄宿学校的丹增格措说出的这句话,藏着孩子们被点亮的向往。
2025年,第5座“有氧图书馆”在安冲乡中心寄宿制学校开馆,这个由集装箱改造的空间,集成了制氧、供暖等设施,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。校长达哇笑着说:“有氧书吧给孩子们提供了特别舒适的阅读环境,他们总爱在这里待着,从书中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。”
十五年来,“点亮玉树”早已从单向援助,慢慢长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公益“生态圈”。“净水计划”“心愿计划”“口腔计划”…… 一个个精准对接孩子需求的项目,让温暖更有力量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,4台大型净水器让学生们随时能喝上健康水;小苏莽乡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在心愿卡上写下“想要一个新篮球”“希望有件暖和的棉衣”,供电员工们一对一认领,把心愿一一送到他们手上。拿到新篮球的索南多杰拉着志愿者切磋球技,穿上暖衣的卓玛才吉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,这些微小的愿望里,装着孩子们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向往。
从援建光伏电站到搭建“空中课堂”,从“绿色亚运探访营”到“有氧图书馆”,从“净水计划”到“心愿计划”,“点亮玉树”用十五年坚守证明:这条跨越六千里的爱心之路,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热忱,而是细水长流的担当。(范金凯/文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/供图)